01
舆论是什么?是冬日里如磨砂玻璃般朦胧而又遮掩一切的雾,是暴雨天肆虐卷起滔天巨浪的海风,还是在指腹间摩挲而有质感的沙粒,亦或是刺破灰蒙蒙天空中遮羞布的利枪。

我们处于舆论的时代,充耳间各路言论齐齐具备,我们似在万流洪涛中找寻真金。
同样,我们又可能是舆论的主导者,人人握有话筒,人人都有发言权。 而沃尔特•李普希的《公众舆论》正是一部关于新闻和传播领域的一部著作,而处于时代洪流中的我们,正面临着舆论的“全盛时代”,且读一读此书,或许那些铺天盖地席卷的风暴中我们有幸可以拨开些许尘垢,窥见些许真实。

真正的令你收益的书籍,往往是你可以从书中的某些语句中找到点滴共鸣,而在共鸣之外,又令你惊叹,这些你原本头脑中并不起眼的想法,或者是原本凌乱而难以准确表达的见解,竟然可以有这么无法令人想象但又合情合理的根源,更可贵的是,仅用寥寥数语就解释完全,表达见地正中靶心,用词把握丝毫不差。
这正是我想推荐这本书籍的原因,原本凌乱而难以成册成体系的舆论单元,似近似远的话题正是最难表述,但从本书的表达中我们常常涌现共鸣,又同样品出韵味。
02
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,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。
在社会领域中,我们知道或了解到的,或许只是别人想让我们知道的情形。
譬如说,形象化点,我们在餐厅用餐,我们只可能见到装潢华丽的环境,干净整洁的桌面,洁白如玉的餐具,色香俱全的食物,似乎都是美好的。
但若是扯下那层粉饰的布,你就会发现后厨里,黄澄澄的油垢布满墙壁,似乎已经死了很久的鱼和蔫蔫的虾,泛着阵阵恶臭,厨子们嗓门声大如雷,好似说话间唾沫也如枪剑般喷射而出。
在那些粉饰的场景中我们安于接受,并乐于享受,反而我们避免去想那些糟糕的场景,谁又想去让一条咸臭的鱼去破坏当下的好心情呢?
同样,现实情况往往这样,当我们处于一种相对富足的情况下,耳听所闻皆是太平大道,自然也就难以料想到竟然还有人吃穿难保。
我们事实上很难成为那个摩挲着沙子,感受事实全貌的人,正如我们也并不想成为那个被雾所迷惑的人,但不得不,你难以去了解整个世界,每个个体的情况,你也不可能成为每个事件的当事人,当然,或许你成为当事人也不一定了解事实全貌,因为你难以了解所有人的想法与动机。
若是事事都追根究源,事事都理清脉络,往往得不偿失,你常常是逃脱了一片迷雾,又进入了另一人布置的森林。
而此时的你便更信以为真,感叹这片你绞尽脑汁进入的森林该是多么接近事实本身,因为努力得来的结果总比轻而易举所得更令人相信。
但人或许总是矛盾的,若是都安于那场飘飘虚虚的梦中,若是人人都没有意志去捅破那层灰雾,那或许做人也做得太像提线木偶了些。
03
大人物——即使终其一生——照例都是通过一种虚构的个性而广为人知。
正如书中所写“仆人眼中无英雄”,越是接近偶像,敬仰就会越消弭。
宗教需要一个带有光环的教父,那么他便不能在人前显出他的私欲;国家需要一个和善公正的国王,那么他就不能在人前显出他的偏颇;粉丝需要一个阳光正向的偶像,那么他就不能在人前显出他的悲观消极。
但总没有尽善尽美的人,他便需要两个自我,一个活在亮处,一个活在暗处。
这便很像我们现在追星上所说的“人设”,而往往“塌房”是因为他暗处的自我被人发觉,而那些往日的喜欢都变成了谩骂与唾弃。

或许我们只是需要一个被人捏造起来的完美的形象去追随,但前提是,不能让我们知晓他是被塑造的,而是要义正言辞地正声:“这是纯天然的。”
装点的门面太容易坍塌了,正如每样东西都有保质期,而“人设的保质期”却不会这么明码标价,而是随时倒塌。我们在这种粉饰的个性下陶醉,并极力催眠自己,让自己沉溺于这种美好幻想。
或许舆论的最大魅力与终极目的并不是让他人欺骗自己,而是自己欺骗自己。 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在于人的复杂性,而人的表达是人向外输出与对外联系的基础,那些便构成了舆论的基础,该怎么去认识自己,去怎么抽丝剥茧认识世界,正是我们所思考的。
转载请注明转自:http://moyubao.net/reader/839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