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二. 5月 30th, 2023

北京时间6月29日凌晨1:30分,收拾行李后疲惫万分的我躺在床上新建了这篇文章《毕业季万字杂谈》,随后便沉沉睡去。

早上7:10闹钟还没响,我就醒了,可是眼睛涩巴巴的睁不开。一想到今天上午还有好多事情要做,我还是不得不艰难地爬下床。

我一直到11:54才退了宿,处理完所有的东西,才踏出了宿舍楼,踏上了回家的路。也就是在毕业琐碎的事情中解脱的当下,我才有时间把这夸下海口的万字杂谈给填补上。

搬家的教训

几天前,收拾东西、寄行李就已经提上日程了,我攒了七年的东西和我室友三年的东西全都由我来搞。我发现收拾行李和高考复习的过程非常相似。

复习第一轮,大面积扫荡,先把最基础的知识点都覆盖到。收拾东西第一轮,就是把柜子深处的东西都翻出来,一眼看上去想扔掉的就直接丢进垃圾桶。

复习第二轮,把疑难重点挑选出来各个击破。收拾东西第二轮,拿着不舍得扔掉的东西问问周围是否有人愿意留下。

复习第三轮,只关注最重要的得分点,送分题必拿下。收拾东西第三轮,凡是犹豫不决的,扔掉就好,不是必须拿走的,以后也不会需要了。

最后我舍友九大包邮寄,一个行李箱带走,我七大包邮寄,回家还提着沉重大包小裹。

卖旧书

我跟娜姐用我巨大的黑色行李箱装了满满的书,twice,拖到楼下的快递边的收废品的棚子,最后卖了60多块钱,累的胳膊酸手疼。

箱子重到用手提纹丝不动,我们两个下楼的时候一人拖着上面的把手,一人拽着侧面的把手,连蹭带滚地下了三层楼。

这些书一共一百多斤,包括本科舍友留下来的一堆GRE复习资料,以及我们没舍得扔掉的本科教材、研究生教材等等。还有的书外观上基本是全新的,太可惜了。陪伴我们这么多年,最后沦为废纸卖掉,就像有些人在紧要关头需要做取舍,被舍掉的总会是伤心的。书本只是物,它若是有感情的话也会后悔最初落到我们手里吧。

搬家之痛

搬家留给我一个沉痛的教训,没有必要买的东西坚决不买,抱枕类玩偶不宜超过两个,摆件什么的看看就好,买回来也是落灰。

不过也要看情况。舍友叮嘱我一定要把床上的大熊装进袋子寄回家,因为这熊熊是她男朋友送的第一个礼物,意义非凡。

快递小哥

临近毕业季,快递的生意也逐渐火爆了起来。顺丰、德邦、京东三家都开启了大件行李折扣运送,这三家在理科宿舍的棚子都搭在了同一处,紧挨着。

我让娜姐拉我进了德邦的群,快递小哥在群里发了价格表,并说女生上楼取件,男生在楼下取件,服务还是很到位的嘛。群里不断有艾特小哥的消息,他们到了宿舍楼下还需要在宿管那里登记才能上楼。有一个瘦瘦的年龄大的,一个壮一点的脸方方的,后来又多了一个瘦瘦的眼睛大大的,还有一个胖胖的爱笑的。

我为什么记得如此清楚呢?因为我一共寄了四次包裹,很是眼熟他们。

我把一堆包裹和箱子拖到宿舍门口,在群里艾特快递小哥,召唤他们上楼帮忙取件,随后我需要下楼去接应他们,在宿管处登记。他们穿着德邦统一的蓝色衣服,拉着蓝色小推车就来了。他们上楼来搬行李时,手臂上青筋毕露,把沉重的行李一件一件地搬到一楼的小推车上。

跟着他们到了德邦的棚子,这里有纸箱子和大袋子卖,包裹袋子不结实的话小哥会给套一个大袋子,扎紧口子,再结实地缠上几圈胶带。令我吃惊的是,小哥直接单手就可以断胶带,动作十分麻利。

跟他们聊天发现,上楼搬的行李总重动辄一百多公斤,对体力的考验非常大。后来又新来了一个瘦瘦的小哥,很是腼腆,跟我认真地确认体积和重量。

由于我分着寄了四次行李,小哥已经很眼熟我了。他还很奇怪,说我怎么这么多行李😂,我表示这些不只是我自己的,还有舍友的包裹。

告别

与师生伙伴们告别

26号晚上,老师和实验室的小伙伴们一块聚餐,还有两位已经毕业的老生回来探望大伙。

聚餐的地点我们前前后后犹豫了好久,二十多个人的大部队,只能找打通的包间,最后还是定下来去登瀛楼饭店,订了两个中间可以打开的包间“国色、天香”。

上一次吃谢师宴还是研一学年的事情,当时的毕业生跟老师们坐在一桌,包括我在内的其他师弟师妹坐在别桌。除了去老师桌敬酒以外,不甚了解毕业生跟老师在聊些什么。

两年后的这一天,我作为毕业生成为了欢送的对象,坐在了跟老师的一桌,回来的两个老生跟大家分享了工作的点滴,老师全程笑呵呵的,频频举杯,临别之际显得格外慈祥和有趣。

其实我对于这种刻板的场合本是有害怕的,我缺少慷慨激昂、意气风发的那种feel,可能几个毕业生都如此,把“看吧”、“都行”挂在嘴边的就是我们了。不像文科学院的那些学生(比如良师益友评选时),能大大方方自信地说出一些在我听起来很肉麻、很场面的漂亮话。即便是发自肺腑,说出来也很烧脸。

就像婚礼、升学宴之类的,这类场合下需要说一些固定的话,在送别饭局上也是如此,可能会有人觉得这种形式毫无意义。但若是非要追求意义的话,那一切都是虚无。作为亲历者,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被重视和被期待,哪怕是寒暄和套话,在气氛的烘托下也有着七八分真实。

第二天,老师约我们三个硕士毕业生去跟他聊聊天,给他提提意见,畅所欲言。

我们在老师办公室坐了将近三个小时,老师说既然我们已经毕业了,没有任何东西需要他签字,就可以吐露真言,越尖锐越好。具体提了什么暂且不表,不过他的态度的确很认真,还拿着小本本记了下来,他是真心想听取我们的建议,在以后跟学生的相处中改变自己。他的双商真的很高,不会让人觉得疏离,也没有过分亲切,只是虚心地与我们交流,但他在我眼中又有点模糊,挂着笑容的小胖脸让人看不透。

我不小心还指出了他谦虚的口头禅“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,不一定对哈!”。只怕他以后每每说起这句话时都会不好意思了,哈哈哈。

对于同门兄弟姐妹们,虽然平时不在一间屋子,不过我觉得他们很可爱,有的腼腆、有的开朗还很会拍照、还有的胆子小、有的很霸气力气很大。听说其他实验室有各种作妖的奇葩,我觉得自己和老师都还挺幸运的,实验室氛围很happy。

这样说来就没有把我们四人小团体算进来,我们东北F4当然是额外的一层关系。这个向阳的小屋就如同世外桃源,我们从极寒的窗边搬到了这间温暖的“院长办公室”。这里一年四季有服务器轰隆的响声、零食的咔吧声、看综艺的大笑声、噼里啪啦的机械键盘声、打游戏的BGM和上了楼梯就能听到的聊天声。

与学生身份告别

从我七岁上小学开始,学生的身份就一直持续,直到研究生毕业的这一天。随着学历的增长,这个身份也逐渐为我带来了更多的自信和价值。

失去了这个身份意味着我既不再年轻了,也不再享受作为985高校的学生所受的呵护和赞赏。

上学的时候大家总会希望快些毕业,早点工作赚钱,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。在临近毕业时,我却没有觉得那么期待了,一个人的确很自由,可前路未知。

未知就如同深渊,它吸引着人,同时也会令人生畏。走近了深渊,向下望去,也许它只是一口干涸的枯井,一眼就能看到未来三十年,也许是深不可测的悬崖,跳下去了没有回头路,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,亦或是脚尖触地,抵达了桃花源。

与旧我告别

每一秒的我都是一个新的我,这里的“新”变化甚微,因而在哲学上需要一个分割的时间点。旧我和新我是区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个体。

旧的我是一个安逸的人,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,偶尔跟伙伴们出去吃喝玩乐。放假还可以回家享受有人照顾的生活。

而新的我是一个即将独立的人。独自在一个单间生活,工作会是冰冷的,同事之间可能没太多友谊,做饭、娱乐、看病也是自己。

旧我是一个缺爱的人。具体表现为,受到陌生人的关注会非常友好的回应,且完全不考虑隐私和安全,以及感到被需要或委以重任时会尽一切能力去完成。希望新的我会学的聪明点,情商高一点,活的不那么累。

关于走入社会

总有人说,“学校里的友谊是最单纯的”,“工作了就应该多点心眼”。仔细想想,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只有一个时间点。当你被人告知工作后要谨言慎行、警惕同事、努力表现自己时,这何尝不是大家共同发酵的一种环境呢?

没有人喜欢勾心斗角,谁不想拥有轻松的工作环境,和谐的工作氛围呢?即便不情愿,到了工作环境,你会觉得草木皆兵,这种诱导性的劝告让人难以维持学生时代的无忧和单纯。

只有经历初入职场的毒打,才有蜕变成老油条的游刃有余,也许按资排辈的规则不再一成不变,但也鲜有人敢轻易打破。

我只是随心所欲地写到了这里,也许实际上并非如此,是我多虑了。

毕业典礼

典礼前的波折

毕业典礼计划于6月28日下午2:30开始。学院要求我们1:10在体育馆门口集合。中午的太阳简直是恶毒,炙烤着我们三个人,走了一会就汗流浃背。

好不容易走到了体育馆,找到了我们院的队伍,大家都挤在一片斜三角形的阴凉处。

辅导员打量着我们的着装,一脸嫌弃,并且坚决要求没穿黑裤子和黑鞋的同学回去换。僵持了好一会,大家陆续回去想办法了。

之母说她有一条黑裤子,可以借我穿,然后我坐着之母开的电动车回了宿舍。在路上,我拿着毕业证的深蓝色壳子给她遮阳,但是基本没遮到。在经过一处水管时,车子没过稳,向右侧一歪,栽到了马路牙子上。我在后座双脚着地勉强站了起来,之母却跟车别在一块倒了下去,我赶快去伸手扶她,所幸俩人都没受伤。我们又重整旗鼓,这次她开的十分谨慎,每经过减速带都非常缓慢的开。多亏了她,我才到了宿舍换了裤子和鞋,回到了体育馆进场入座。

换上的这双黑鞋也成为了整个下午的噩梦,我本科毕业典礼就是穿着它,一双露脚面的圆头黑色高跟鞋。常年穿运动鞋的我很不习惯脚趾被挤在一起的感觉,而且走路不稳且走不快,脚出了汗还磨的慌。

我们院作为一个存在感不高的学院,居然被安排到了内场,毕业生都坐在整齐排列的蓝色塑料凳子上。难怪辅导员非要让我们回去换裤子和鞋。

舍友跟我吐槽辅导员要求必须穿白衬衫,她被迫去借了一件回去换,我???每个院要求的重点还不一样,真是奇怪。

典礼进行时

董老师在群里提醒大家正式开始时不要低头玩手机,毕竟典礼全程直播。

典礼开始,全体同学起立迎接各位领导和教授,掌声一直持续到他们全部在主席台落座。

副校长是本次典礼的主持人,他要求大家先唱国歌,随后介绍出席典礼的嘉宾们。

下一个环节自然是校长致辞,为毕业生寄语。校长讲话前,有工作人员提着一排立式麦克风放在了校长面前。校长一开口,麦克风没有声音,校长没有任何停顿,依然用洪亮的声音继续讲话,我坐在内场,字字都听得清清楚楚。

工作人员赶快上台打开了麦克风,让这点小失误告一段落。校长的泰然自若让我很是羡慕,这比暂停讲话主动叫工作人员调整更显风度和魄力。

校长致辞后,分别是校友代表、教师代表、学生代表发言。

这位名叫李威的女董事长校友,真是让人大跌眼镜。八个字总结一下她的发言,那一定是“不知所云,毫无逻辑”。在这种正式的场合下,带着体面的演讲稿是很普遍的。而她虽然手里拿着演讲稿,却十分自信地开始天马行空,不念稿子,试图拿出记者娓娓道来的姿态来活跃现场的氛围。可她在思考间隙时却总是带来异样的沉默,遣词造句也口语化十足,病句频出,副校长频频皱眉看向她,比校长时间还长的发言让台下的毕业生们也不耐烦了,还有人在窃窃私语。

总算等她结束了这番难熬的演讲,下一位是个工作了四年的马院老师。这个瘦瘦的年轻女老师真的是在南开扎根了,她本科、研究生、博士都是在南开读的,毕业后继续留在南开教书。她的演讲很流畅,在我看来还带着一点文科的小矫情,我想表达的并不是贬义,而是文科生总是很善于将文字升华,突出感染力。

最后发言的是一名毕业生代表。长长的新疆名字、铿锵有力的字句、反恐先锋家族、父亲在疆牺牲、本科自愿参军、毕业后回疆承父业。单单是这些简短的词语,就让人肃然起敬,尤其是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,这名男生可谓是毕业生的榜样。

接下来就是毕业生轮流上台的学位授予环节了。主席台上的教授们给每一拨毕业生授予学位证、拨穗、握手。大屏幕上显示着每一位台上毕业生的名字。三年前,我也曾登上这里,现在我作为研究生毕业了。

典礼后的惊喜

跟老师和同学们约好了典礼后在学院和实验室里拍照。

典礼后我去给孙老师交光盘和电脑交接材料,下来之后,我发现玲姐桌前竟摆着一个超大的蛋糕盒。我好奇去问是她今天过生日么,她含糊其辞说不知道。

拍完照回来,我们才知晓这个大大的蛋糕居然是他们准备的惊喜,白色奶油的中间写着红色的几排字,外圈整齐地插着写有实验室所有同学名字的白巧克力薄片。老师给我们几个毕业生切了带着自己名字的蛋糕,手法略显笨拙,切的大小不一。我们站在周围,仿佛等待幼儿园老师发糖一样,目光离不开这个大大的蛋糕。我真的很感谢小伙伴们的这份惊喜,认识你们是我的荣幸。

仪式感是什么?我理解的仪式感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和身份下,一群人做着一件文字上或是画面上可以被赋予意义和感动的事情。毕业典礼如是,拍照如是,这群像蛋糕更是。日常生活中的亲密是自在且易变的,而群体的凝聚力需要这种仪式感来加固,大家的归属感会更加强烈。

离校时

当我斜挎着小包,背着沉重的书包,拖着行李箱,外加提着两个大包,顶着烈日缓慢地走向西门打车时,离校才真正开始了。在西门口刷卡,依然是熟悉的“请通行”,与以往并无不同,只是这次出校却不会再有入了。

每次用点对点bug畅通无阻的小聪明,还会继续存在。保安依然睁一眼闭一眼,放人刷两次卡进去。

说不上有多少不舍,也说不清出于什么原因对什么不舍,情绪这个东西总是让人难以捉摸。下午我坐在高铁上返家,还没离校的室友给我微信说“你一走,顿时冷清了”,我心里突然觉得有缘由的难过了一点。虽说都在北京,也可以常玩,可总归是不一样了,生活上的交集会逐渐减少。

写给师弟师妹们

老师也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,我们偷过的懒,玩过的游戏他们一样经历过(魔兽三个月打到校队),也都心知肚明。

不同的是,老师成长的年代是以奋斗为主旋律的,他在这个充满了娱乐和诱惑的时代依然这样要求学生们,其实严格要求是对的,不然最后像某些人一样毕不了业就难受了。另外,毕业后每年还有往届论文抽查,不合格的论文会追责导师。

在实习的问题上,所里不给开先例,这个的确没得通融,目前还是没有争取的余地。

其实他是个非常虚心的人,他会担心自己有没有伤到学生,对男生的态度稍微强硬点,跟女生就温柔些,如果男生在他面前哭他也一样会心软和不知所措吧。

搬到北楼之后,跟他接触少了很多,不过我最羡慕的就是他说话的艺术了。很难挑出来他有什么不得体的话,或者让人听着不舒服的话。他善于引导,总是借着一个由头,把人带到他的话题,这一点我也想学学。我曾跟他有一次特长的微信聊天会话,稍微窥见了他的另一面(想创业、探索、还有点自大,俺笑了)。另外,他其实会用捂脸的表情,只是偶尔装傻。

至于做科研,跟着他还是没有后顾之忧的。我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教授的眼界,对于他所熟知领域的深刻认知。他说强化学习和机器人目前是30分的水平,你能做到60分,就是一个提升。因而像伺服这类已经90分的领域,想提升到100分是很困难的,所以后来的学生不再进伺服的坑了。

工作满一整月更文

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,过去总说等不及毕业了工作赚钱,殊不知在学校的日子才是稀有的快乐时光。

在学校,亲密无间的朋友总是有几个,一起吃饭,聊天,打游戏,无所不谈。毕业了倒不是说与这些说再见,而是不能在工作时穿插着某些快乐。

每当看到汇报群里的消息,我就会觉得好遥远。导师和学弟学妹还在那里,时常取消的组会也在,而我从参与者变成了旁观者,学校师生的喜怒哀乐突然就离我远去了,想到这里,心里还有点酸酸的。

工作这一个月以来,早上在骑车上班的路上看着人来人往,每天中午吃着同样的饭菜,每天晚上做着几样单调的菜,睡觉时间也比之前早了许多。我心里除了赚钱以外并无甚追求,零食吃在嘴里、饮料喝下肚似乎也没有过去一样美味可口了,还好这不影响我作为一个积极的人。

为什么写这篇长篇啰嗦文?

我渐渐地发现,自己喜欢读一些哲思类文学作品。半个月前读完的《太古和其他的时间》后,让我觉得整个人处于一种奇妙的状态。有时候看似无聊的东西,也许藏着有趣的秘密。

如果我能不断地磨练文笔,会不会有可能写出这种深刻的哲味十足的段落呢。

到万字了么?尚未写完,待我慢慢码字吧。这篇长文我不打算配任何图,配图会对文字的要求大打折扣,尤其是细节描写。

   
 摸鱼堡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,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-NC-SA协议进行授权
转载请注明转自:http://moyubao.net/anything/2985/
在 “毕业季万字杂谈” 有 1 条评论
  1. 看了宝贝写的毕业杂谈有些欣喜,你是一个嘴上不说,但是心里有数的孩子,愿你工作顺利,事业蒸蒸日上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