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追求时效性的当下,作为一个新媒体人,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好文章,在海量内容中脱颖而出——这是我们最想得到,但却很难得到的答案。
诚然,提高写作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淀,但一些新媒体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却是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掌握的。在此,笔者总结了几点实战心得:
一、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
找到一个好的选题再动笔,远比把一个差劲的选题写出“ 花 ”来 , 要强上一百倍。这是战略层面的问题。抓住一个好的选题,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。如何迅速找到一个好的选题?以下几点可供思考。
- 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为何不同人找选题有明显优劣区别?这便是新闻敏感性。一个具有较强新闻敏感性的人,往往能在一瞬间看出新闻是否有价值。要提升此种能力,需要广开门路,多问几个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办,尽力去分析事件后续发展及影响。在不断推演和一路思索中,很难不灵光一闪。
- “适度‘人云亦云’,绝不孤芳自赏。”热度是媒体人的生命,这话从不过时。关注社会热点,关注舆论走向, 在寻找选题时一定要试着去判断整体趋势。于热度中剥离一个好选题, 需要把握住选题背后的规律。
- “一切伟大的创造,都由模仿开始。”事物是有一定的运行规律与轨迹的,包括选题。在不知如何把握选题时,对标自身领域里的佼佼者, 反复查阅、记录、归纳他们的选题类型、标题、方向,从一个到十个,从十个到一百个,持续地分析与总结,有助于快速提高选题能力。
- “找到大象和宇宙飞船的共同点 。”以一个共同的立足点出发 ,用发散式的思维,试着去将多个事件放在一起 ,联系在一起 。动笔之前, 不要抗拒所有新奇的想法,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将想法融合到事件之中,或许会发现非常有意思的选题。
二、先告诉别人你怎么想,再告诉别人你怎么做
观点先行,开门见山。
不要让别人猜测你到底要表达什么,这是新媒体写作的大忌。写作前一定要对自己想要呈现的观点有一个鲜明的认知,并在文章开头率先亮剑。
- “碎片化阅读时代,第一印象决定文章生死。”一个伟大的写作者或许不为读者而生,但在当下,不为读者而生的作者往往很难生存。如今在各类长短视频冲击下,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已从深度阅读转变为碎片化阅读,因此,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读者眼球,观点必须先行。
- “酒香还怕巷子深,别让读者等你太久。”在你不具备压倒性的文 字美感前,请你不要等读者去文章中寻找你的观点。相反,一篇好的文章,作者往往会将建设性的观点率先亮出,随后结合材料,立体展开。
- “倒金字塔写作,从来没有过时。”比起过去和未来 ,人们更关注当下 。因此 ,文章的观点展开后,写作者可以以当下时间为开端,先将事件说深说透,再发散到历史背景或者未来趋势之中。这样直接的行文方式,不仅利于读者阅读,更利于观点的表达。
三、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
不要试图用有限的字数,去挑战无限的领域。
随着新媒体平台短平快写作方式的盛行,字数已经成为人们阅读习惯重要分水岭,甚至在新媒体领域有一句话叫“3000字断头台”,在没有把握将一件事情前因后果写深写透时,可以参照以下几个原则:
- “用所有字去写一件事,才能让所有人记住一件事。”人要养成一个新的习惯,需要21天的重复。同理,一篇文章只有在对一件事情集中研究、反复强化时,才能让读者牢牢记住文章的观点并有所收获。
- “蜻蜓点水’无异于‘谋财害命 ’。”作品面对的是读者,作者要对读者负责。如果一篇文章没有重点、没有核心、零零散散、不知所云,那么写作者不仅浪费了自己大把的时间与精力,更是一种不尊重读者的表现。
- “唯有力透纸背,才能深入人心。”人类文明开端于掌握火源——钻木取火,将力量集中于一点,才能有希望的火苗。同理,一篇文章中逻辑构架、引用材料、行文语言等所有一切,都必须围绕着文章的核心观点运行,切忌“节外生枝”“多线作战”。
- “如果词不达意,请你撕掉重写 。”人怕说错话 ,文怕会错意 。成文后第一次复盘,一定要关注你文章呈现的与你想要表达的是否有所冲突。如果存在问题,要第一时间找到症结所在,包括逻辑通不通,材料对不对,语言精不精等,并及时修改。
四、观点大于逻辑,逻辑大于材料,材料大于语言
- “观点是文章的大脑。”其重要性前文已经叙述。在此,需补充强调一句话:流传于世的艺术大都不完美,大胆表达比什么都重要。
- “逻辑是一篇文章的骨架。”逻辑是支撑观点的核心,运用合理是“言之凿凿”,反之则是“胡说八道”。包括因果式、并列式、归纳演绎、从抽象到具体、从具体到抽象等,都是写作中常见的逻辑方法。要想迅速掌握,就要不断大量跨领域阅读、学习,最后大量实战训练,从而强化自己逻辑的能力。
- “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肉体。”精准的材料能大幅提升观点的力量, 臃肿的材料则会令读者眉头紧蹙。 材料的搜集、甄别、整理及使用是一件立体的工程。在此,有三句话可供参考:一是将大家都知道的材料压缩;二是将大众不熟悉的材料放大; 三是让材料自己说话。
- “语言是文章的外貌。”不同题 材的文章对语言有着不同的要求。 不过,直白、准确、精炼的语言,置于各种题材下都不会出错。在没有过硬的语言基础时,请学会“断舍离”:尽量少用读来眼睛发酸的长句,尽量去除空洞的煽情,尽量减少高中生写作文的“名言崇拜”。
五、把自己当做一件不完美的作品
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。

写作过程中,作者无可避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,也会不可避免的灰心,甚至想要放弃。不过,这只是一种“螺旋上升”的必经过程。重要的是将自己也当做一件“作品”看待。
- “坦率接受你写出了一堆‘垃圾’,但万万不可停下写作。”人的审美水平与实践操作水平,存在着巨大的差距。因此,时常感到自己的作品“辣眼睛”,并不是天赋不够,努力不够。相反,这是进步和提高的另一 种体现。
- “不要过分苛责自己偷懒。”人的理想执行力和实际执行力,同样存在着很大差距。这一点,在写作上尤其突出。因未及时完成写作计划自责,大可不必——99%的记者都有拖稿的习惯 。因此,适度休息 、深度工作,缩短写稿时间,提高写作效率,才能细水长流。
- “保持热爱,保持敬畏。”定期回想写作历程中最有成就感的一次与最狼狈的一次。定期把现在与先前作品比一比,寻找自信并坚持下去。
没有一个写作方法,完美适合所有人——如果有,一定是四个字:多看,多写。
摸鱼堡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,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-NC-SA协议进行授权
转载请注明转自:http://moyubao.net/anything/1985/
转载请注明转自:http://moyubao.net/anything/1985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