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打造爆款文章?为什么别人写的观点文阅读量轻松达到10W+?写作不仅需要知识沉淀,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,本文总结各大爆款文的规律,分享观点文写作四要素,干货满满。
要素一:亮出核心观点
观点,是这类文章的核心和灵魂。
我们分别来看一组文章标题和一组广告标语:
文章标题:
《张雪峰在衡水中学演讲:孩子不想读书,就带他去这四个地方看看》
《你的自律,能救命》
《毁灭一个家庭的,不是穷,是固执》
《幸福的家庭,从来不是三观相合,而是不争对错》
广告标语:
京东:多快好省,购物上京东
格力:掌握核心科技
抖音:记录美好生活
这些文章的题目和广告标语都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标题本身传达出一个很鲜明的观点,以广告标语为例:京东的多(品类丰富)快(物流迅捷)好(品质优良)省(价格优惠)的表达可谓是“简单粗暴”,但这样的简单粗暴却非常有效;格力传达的是一种技术引领;抖音传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……总之,第一时间要让读者和受众产生共鸣或者击中他们的痛点——“亮剑”绝不能犹豫不决,必须直接而有力量。
那么,核心观点有哪些特点?
首先,观点足够直接。
直接抛出观点,会给人一种酣畅痛快的阅读感,仿佛积压在读者自己心底的话,终于有人替他们说了出来一样,例如这些标题:
《千万不要小看那个内向的人》
《真正聪明的人,为什么很少去参加饭局?》
《不读书,你拿什么跟人开玩笑!》
其次,观点颠覆常规认知。
一篇文章的核心观点,往往和大众认知,也就是我们说的“常规认知”(女人应该相夫教子、孩子不该看任何课外书等)、习以为常的观念截然不同,读者因为思维被颠覆,被纠正,或被升华产生阅读的渴望,例如:
- 《〈芳华〉:一个社会的堕落,是从“表扬善良”开始的》(不应该表扬善良?)
- 《那个爱加班的年轻人,被强制辞退了》(加班不是努力的表现?)
- 《老实人就活该被欺负吗?是!》(老实人被欺负是应该的?)
当读者的常规思维被颠覆的时候,那种好奇心就会情不自禁想要“窥探”。
颠覆常规认知,一般来说有三种形态:认知颠覆、认知纠正、认知升级。
“认知颠覆”所带来的阅读震撼是最大的,可以产生疯传的“爆文”。例如“酷玩实验室”的《旺旺开的“山寨医院”,悄悄走到了抗疫前线》;中国新闻网的《报复性消费还没来,报复性存钱先来了!》;LinkedIn的《为什么现在的90后都不愿意讨好领导了?》 ……
“认知纠正”的能量次之,往往是常规选题常用的“爆款”思路。例如“科普中国”的《洗衣机用完要不要拔掉插头?原来这些年一直都错了》;《读者》微信公众号的《婚婚姻的真相:无论跟谁过,其实都一样!》……
“认知升级”能量再次之,这和它本身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和趣味性偏差有关。例如“哲学与艺术”的《BBC最新纪录片:中国最伟大的诗人——杜甫》,是关于“杜甫走红欧洲”这一备受关注的文化事件的文章当中为数不多的阅读量“10W+”的一篇,认知的升级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比较难做到的,因为读者有这样一个逻辑:颠覆和纠正都是简单的,但是升级太难了,就好像让一个初中生试图去彻底理解微积分一样。
最后,观点触动痛点。
因为文章触动了读者内心不敢面对或者不愿面对的焦虑、现状等问题,就抓住了他们的心,例如:
《36岁下岗收费大姐哭诉和83岁奶奶应聘阿里:不懂得学习的人,正在被时代淘汰》
《你越合群,混得越差》
《你花钱的方式,暴露了你的层次》
要素二:案例高度匹配
观点文当中,案例的匹配程度的高低,直接会对文章当中的观点的说服力产生相应影响。
通篇都是观点,文章就会有说教味;而堆砌案例,没有观点,文章所要强调的观点就会变得不明确。因此,在有了核心观点后,合理适当地采用高度匹配核心观点的案例,才能真正写出一篇观点明确、案例精彩的好文章。
高度匹配的案例,需要从“主题匹配”“维度匹配”“逻辑匹配”三方面来说:
1.主题匹配
如果你的文章的主题是“早餐很重要”,不应该因为聊到故事,思路放飞得严重,案例中出现早餐、午餐、晚餐三个概念。案例一定要匹配关键信息,否则一旦偏离主题,文章跑题,也就谈不上说服力了。
写文章的时候要贴着主题,不要“放飞自我”地写一大堆远离主题的文字。
2. 维度匹配
有的写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,倒没有出现案例与主题不匹配的问题,而是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——案例重复。
使用案例和生成对应观点的目的都很简单朴素,就是让每部分都说不一样的内容,让文章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丰富多彩,有增量知识、有“获得感”、有热闹的感觉。
3.逻辑匹配
一篇逻辑严谨的文章,有三个特点:
阅读(主线)流畅、条理(层次)分明、让人(论点)信服。
怎么做到这种程度呢?
可以记住一句话:“先概括,后具体;先结果,后过程;先观点,后阐述。”
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,阅读起来就不费劲,让读者既收获了畅快的阅读感受,又有启迪,这样的文章才是赏心悦目的好文章,否则可能演变成“自嗨式写作”。
比如这样的开头:
今天,阴雨连绵,我的心情就像这天气……
四月的天,晴朗明媚……
春城阳光正好,微风不噪……
我们不是在创作散文,或者是写日记、写作文。
这些对文章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写作是一种自己说给自己听,还硬要求别人看的“自嗨式写作”。要明白,写作是为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,而不是让自己感动。写作是“我们”的艺术,不是“我”的艺术。
要素三:科学使用逻辑
上面讲了写作当中的逻辑匹配,这里,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再强调一下:观点类文章的创作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。
一般来说,此类文章有一个比较通用的结构,即:
是什么(主题)、为什么(案例)、怎么办(观点)
所有的观点类文章,都是在解决这三个问题。
一般来说,观点文大的逻辑有这么几个脉络可以参考借鉴:
- 个体的感触(吸引)——群体的触动(共鸣)——反思(解决)
- 情况(线索事件)——情绪(多维度案例)——情感(共情)
要素四:暗示和高唤醒
一篇好的观点类文章,要时时刻刻暗示读者、唤醒读者,那么,暗示和唤醒读者什么呢?
1.让读者产生成就心理
要让他们阅读完一篇文章后,产生一种“学到了很多,明白了很多”的成就感,从而渴望转发到朋友圈,和更多人分享这种成就感。
2.让读者产生从众心理
一些热点出来后,有些人很可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但是大家都有从众心理,第一时间看到的最受欢迎的热点文章,大家都在转,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参与其中。
3.让读者产生炫耀心理
如果你的文章观点新颖充满正能量,说出了大家想说但没说出来的话,那么这样的文章大家自然会争相转发到朋友圈里“炫耀”,就像是在说“你们都还没想到这一点吧,我就是这么认为的!”只要抓住这一点,你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。
高唤醒 | 低唤醒 | |
---|---|---|
积极 | 敬畏、兴奋(幽默) | 满足 |
消极 | 生气、担忧 | 悲伤 |
高唤醒、低唤醒分别有“积极”和“消极”两个维度,我们要格外注意的是积极的高唤醒和消极的高唤醒两类。无论是哪一类唤醒,最后要带给读者的都是解决问题,积极向上的观念,一种能改变当下,精进跃迁的正向能量。
例如,《屠呦呦:人生最坏的结果,无非是大器晚成》就是一个典型的消极高唤醒;而《越努力,越幸运》就是典型的积极高唤醒。
要注意的是,写文章时尽可能避开消极低唤醒和积极低唤醒。例如:
《我们用尽力气,只为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》《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》《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残酷的命题》
这类选题往往带来的情绪是对现状感到无可奈何、悲伤。情绪往下走或者堵在心里,被“闷了一下”的文章选题思路,要尽可能避免。
如果说情感类的文章是“走心”,那观点类的文章就是要“上头”(突出情绪),无论是哪一种,更多的时候,要触动读者,是让他们自己思考而不是作者替他们思考和发言。
最后总结一下观点文写作的四要素:
- 亮出核心观点
- 案例高度匹配
- 科学使用逻辑
- 暗示和高唤醒
转载请注明转自:http://moyubao.net/anything/1814/